爱中山装,更爱国

年前,英国《独立报》刊登了一则报道,内容有关“10套震惊世界的服装”评选,这10套服装在历史上都曾是服装界的里程碑。在这10套服装中,中山装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!

时代变革要求新服饰

中山装的设计,绝非一个时尚界的偶然,就历史背景来看,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让人设计它,应属于当务之急。
民国时期,辛亥革命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服饰等级制度,人们终于可以凭着自己的喜好,随意穿着自己喜欢的服饰上街、走亲访友。因此,走在民国时期的大街上,就好像一不小心闯入了一个混乱的多维时空:有腰配宝剑、头顶方巾,穿明代古装的;也有穿春秋时期孔子那样的有衽装的;而与这些古装人擦肩而过的,又有穿西装的中国人……
时代的进步,使人们对于着装的要求从基本的遮羞、保暖转而发展到舒适,进而达到奢侈。很明显,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已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,再者,五花八门的传统服饰林林总总,就像随时随地都在唱大戏似的,的确有失国家的体面。就这样,兴起了西服。然而,穿西服虽时尚、好看,太多的束缚却又令人感到非常不舒服。梁实秋、林语堂等人就曾对它大发牢骚,认为它“零件太多”,又是皮带、又是硬领衬衣、领结等等,还得穿上无弹性的紧身西装背心。林语堂认为,“怪不得西人为了卫生起见,要提倡裸体运动,摈弃一切束缚。”为了赶潮流,位于时代浪尖上的人们,因为西服而吃尽了苦头。
另一方面,由于西服所用的面料是呢料,与中国传统服装采用的丝绸面料有所不同,导致了国内大量资金的流失。据统计,辛亥革命以后在武昌一地,因改穿西式服装而输出白银就有 2000多万两;天津在1912年春,一个季度进口洋服、洋帽输出白银达125万两。
一种即能符合世界潮流趋势,又具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特征,且穿起来不乏舒适感的服装的研制迫在眉睫,这个问题很快就引起了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注意,并被正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。为此,孙中山先生还提出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:“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,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。”

中山装是这样炼成的

据有关资料记载,“应孙中山、黄兴等人的要求,当时在日本的红帮裁缝张方诚等人根据中国新服装的意图,采用西装造型和制作技术,同时也参照了日本学生装、士官服的改革思路,融入中国服饰文化传统,根据中国人的体形、气质和社会生活新动向,试制了初期的中山装:直翻领,胸前七个扣,四个口袋,袖口三个扣。”
我们不妨来看看西服具体是如何变身为中山装的:中山装在西服的基础上改短了长度,因而既经济又便利;配西服的衬衣虽好看,但是浆了硬领就有些勒脖子,加上中国人穿惯了褂衫,西装的大翻领难免令人感到脖子冷,鉴于此,中山装将西装的大翻领改为关闭式的立翻领,兼具了衬衣硬领的功效,这就与西服一样,穿起来显得既挺拔又精神。
不过,孙中山先生并不满足于初期的中山装,他一直在思考,想赋予中山装更多的含义。后来,又应他的建议,红帮裁缝王才运等人在原中山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:将前襟的七颗纽扣改为五颗,象征“五权宪法”,同时也代表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五族共和;原衣服口袋上加上贴盖,形状像倒山形的笔架一样,象征政府重视知识分子;袖口四颗纽扣改为三颗,代表民族、民权、民生,即三民主义;四个口袋代表国家的四维,即《管子•牧民》中提及的“礼”“义”“廉”“耻”这四种国民精神;衣袋上的四个纽扣代表人民拥有四权:选举、创制、罢免、复决。至此,中山装的设计才宣告结束。
此后,中山装凭其里程碑式的服饰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成为公认的新中国的标志性服装,被世界认为是中国的“国服”,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喜欢穿着它出席外交活。动。因此,在英文中,中山装有多种译法,Chinese tunic suit,或Mao’s jacket,或 Mao’s suit,后两者在外国人眼中更为直观,因为毛主席生前总是穿中山装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由于我国的政界要人全都习惯穿中山装,这就引领了我国全民中山装的时尚风潮,人们通常以穿中山装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。
 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唐装,汉服,中山装的文化内涵

版权所有©MAARFA中山服公司 www.zhongshanf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